有统计显示,从2015年开始,北京常住外来人口已连续数年呈下降趋势。转型升级的产业结构,超快速的工作节奏,和巨大的生活压力,让很多人萌生“逃离”的念头。
其实,这只是现代化社会中难以避免的“大都市综合症”的一个缩影。面对钢筋水泥的森林,都市人该如何自处?本期《可以给你做顿饭吗》的主人公——德吉与孙敏,也许可以给我们些许启发。
NO.1
5+2的逆城市化生活
丈夫Christian,德国人,中文名字德吉,2005年一份简历线上投递,不远万里从德国来此做了“北漂”。
妻子孙敏,中国人,服装设计师,96年来到北京读书,毕业后就留了下来。两人有一儿一女,以及一只名叫薯片的杰克罗素梗犬。
德吉的童年在德国乡村度过,记忆中是山水间、农场里的自由自在。随着婚后孙敏的怀孕,想到未来他们的孩子也许将完全被都市与高楼广厦“禁锢”,感受不到自然的气息,他开始感到有些焦虑。
完全逃离是不现实的,毕竟还有生计所需。那么,是否可以找到一个缓冲放松的平衡点?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周间都市、周末乡村的5+2模式被提上了日程。
现在,德吉一家周末会在北京怀柔龙泉庄自己改造的小院居住。这是一座长城脚下的小村落,老房子原本已经破败、无人居住,但在他们眼里却蕴含着无限可能,于是,夫妻俩愣是通过村长广播找到了房子的主人,当场签下10年租约。
预算有限的两个人请不起施工队,房间的格局、院子里的种种设施只能亲自上阵改造搭建,甚至还自己亲手挖好了上下水系统。整整两年的努力,老房子焕然一新,红砖墙、青石板、草木满庭院,正是他俩梦想中的家园。
有了这样一方天地,孩子们可以尽情放飞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动手能力极强的建筑师爸爸帮助下,几个小树枝、几块小木片就可以造出一个简易小水车;跟着妈妈呢,坐在家门口就能望着长城临摹写生;在溪水里玩到全身湿透?那……就湿透了呗,反正不会听到“看你!一会儿着凉了!”的啰嗦训斥。广阔天地有无限可能。
逃离并不是结果。这个多少带着被动色彩的词,只是都市人回归自我的诉求之下,奋起一搏的抗争。但德吉一家找到了与自己、与这个社会和解的方式,用双手打造一个“迷你桃花源”,用每周短暂的抽离实现长远时间里的更好融入。
NO.2
荒野求生版的中西混搭晚餐
刘仪伟大概是第一次这样做红烧肉。
天为盖,地为席,柴火堆上挂吊锅,乍一看以为乱入到《荒野求生》现场,刘老师变身贝爷。但这就是德吉一家在这的日常操作,一家人聚在柴火堆旁,煮麻辣烫、煮火锅、煮茶,煮一切可以操作的美味,德吉说,大家在一起热热闹闹才是家的氛围。
德吉甚至自己动手在家里搭了烤披萨饼的炭炉,本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竟有意料之外的成功,自此实现真正意义的“披萨饼自由”。当晚,炉子开发新功能——烤羊排,这是德吉的拿手菜,没有电炉的精准控温,火候全凭炭火添减的经验。
做饭的过程,这家的小姐弟全程参与。从削胡萝卜,到切土豆、撒调料,没有人斥责孩子笨拙的动作帮了倒忙,甚至没有人喝令他们远离危险的刀具,德吉和孙敏始终鼓励和引导孩子们尝试。在他们看来,危险更多来源于未知,熟悉了,反而知道怎样规避风险。
中式红烧肉,西式烤羊排,中西混搭的模式一如这个家庭,夜晚的星空下,德吉家的庭院晚餐温馨而愉快。
就像用惯了燃气灶的刘仪伟已经忘记柴火堆该如何掌控火候,在都市竞技场里摸爬滚打已久的我们,常常也忘却了最初的梦想。
也许并非人人都能复刻德吉和孙敏的模式,这样的生活也不一定适合每个家庭,但我们能做的,是审视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的所求,然后,放手去追寻真正属于我们的生活。不忘本心,方能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