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和赛迪智库数据显示,2020年累计退役的动力电池达20万吨(约25GWh),到2025年,我国需要回收的废旧电池容量将达到137.4GWh,是2020年的5倍多。
而国际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ANDMARKETS则预计,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规模将达到122亿美元,到2030年将达18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63亿元。其中,中国是最大的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之一。
面对超千亿的蓝海市场,有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从业者却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达了“回收不到退役电池”的困惑。在实际调查过程中,记者还发现大量不符合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从事动力电池回收,它们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人体健康,也背离了动力电池回收的最终目的。
一场不合理的竞争
每年有多少退役动力电池被回收?在记者的采访中,业内人士无法给出确切答案。
从退役电池的来源看,从私家车车主手中获得退役电池目前还并非主流。赛德美创始人赵小勇告诉记者,“我们获得废旧电池主要有五大渠道:新能源汽车车厂、电池厂、运营公司(如公交车)、出租车公司,还有报废汽车拆解厂和储能企业。”
2018年9月、2021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两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共20余家企业入选。在行业内,它们被称为“白名单”企业,而赵小勇创办的天津赛德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位列其中。
在“白名单”企业担任高管的高先生告诉记者,“白名单”并不是行业的“准入门槛,它更像是一个推荐名单”。据了解,一些拥有动力电池的企业会以招投标的形式,将退役电池售出。有些招标企业对投标方的资质要求不严,这意味着“白名单”企业与非“白名单”企业(包括小作坊、贸易性质的公司等)将同场竞争。
“小作坊、贸易性质的公司可能没有正规厂房、没有研发投入,用简单甚至不环保的设备回收动力电池,成本比‘白名单’企业低得多。”赵小勇表示,动力电池的回收成本包括包装、运输、仓储、环保、拆解等多个环节的投入。在竞标时,“白名单”企业要考虑成本,而非“白名单”企业则可以给出更高的回收价格,双方在进行“一场不合理的竞争”。
记者在网络搜索“动力电池回收”,发现大量非“白名单”企业挂出回收动力电池的信息,它们给出的回收价格也从每吨1万~10多万元不等。记者电话联系了数家企业,其中从事梯次利用的顾先生表示,三元锂电池回收要看电池的容量和详细参数才能评估价格。而从事再生利用的蔡先生则告诉记者:“一吨三元锂电池的回收价格大概1万多元,利润有几千元。”
“价高者得”的市场竞争也令高先生经历着回收不到退役动力电池的困惑,但现阶段他还很难用简单的定义去描述这些“白名单”之外的企业。
“一些非‘白名单’企业只是做贸易商,高价竞标得到退役电池,再转卖给下游,或者把电池打粉后再卖给‘白名单’企业去再生利用。它们参与了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全产业链里的一个至几个环节,但又没有相关资质和环评。”高先生说道。
记者也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了顾先生、蔡先生的公司,其中前者公司的一般经营项目中提到“非生产性废金属及其他废旧物资回收”,而后者公司的一般经营项目中提到“电池设计、研发及购销”,许可经营项目为“镍、钴、铜、铝的加工及销售”。两家公司的经营范围中均未直接提到动力电池回收,但它们又直接参与着这个行业。
电池回收的“生意经”
怎样回收退役动力电池?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19年本)》,开展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或再生利用业务的企业,应遵循先梯次利用后再生利用的原则。
其中,梯次利用是对废旧动力电池进行必要的检测、分类、拆分、电池修复或重组为梯次利用电池产品,使其可应用至其他领域。而再生利用则是对废旧动力电池进行拆解、破碎、分选、材料修复或冶炼等处理,进行资源化利用。
技术层面上,再生利用的技术难点更多一些。“梯次利用的难点主要在于怎样科学、快速地进行分选,降低成本,而再生利用涉及湿法冶金、物理法修复法等,技术含量更高。”赵小勇说道。
记者还在淘宝、闲鱼等网站搜索锂电池相关商品,发现大量适用于两轮电动车的锂电池,有的甚至自称“宁德时代电芯”,它们的生产者均非“白名单”企业。
锂电池回收梯次应用方面的业内人士邱志勇告诉记者,这类电池很可能是退役电池梯次利用后的产品。“目前梯次利用有三个使用场景,单个电芯用于家用电器,如遥控器、计算器、电灯等。而电芯编成电池组后,大方向上分为两个使用场景:用于储能和用于电动自行车、滑板车、平衡车等。”
小作坊对梯次利用电池产品的经营方式令高先生有另一层担忧。他注意到,一些小作坊将一块退役动力电池分拆成几十个产品,以零售的方式销售给消费者,日后将很难二次回收,也偏离了动力电池回收的最终目的——获得资源。特别是有小作坊将梯次利用产品如路灯、紧急照明设备等销售至其他国家,相当于流失了动力电池内的钴、镍、锂等资源。
据了解,钴、镍、锂是动力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原材料,但中国缺乏钴、镍、锂资源,主要依靠进口。以锂为例,国际能源署最新数据显示,到2030年,仅靠现有和在建的锂矿生产项目,全球将出现约50%的锂需求缺口。
在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方面,“白名单”企业有自己的方式。在第二批“白名单”企业中,衢州华友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友资源”)的梯次利用产品用于二轮低速车、三轮低速车、叉车电池和储能电站。其中,二轮低速车有超过1.2万个电池包为超过65个城市提供租赁服务,使电池的所有权仍掌握在企业手中,能够二次回收利用。
除此之外,“白名单”企业也在构建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的全产业链。在两批“白名单”企业中,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600549.SH,以下简称“厦门钨业”)和其控股子公司赣州市豪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赣州豪鹏”)均入选。
据了解,赣州豪鹏的主要产品包括钴盐、镍盐、锂盐以及梯次利用系列产品。通过股权纽带,赣州豪鹏整合产业资源,形成了“材料-电池-新能源整车制造-动力锂电池回收”的动力电池上下游企业联动的合作模式。而厦门钨业也在2020年年报中提到,赣州豪鹏为公司电池材料提供了一定的钴原料保障。
上市公司中,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002340.SZ,以下简称“格林美”)下属的三家公司也入选“白名单”企业。据2020年年报显示,格林美与全球280余家汽车厂和电池厂签署协议建立废旧电池定向回收合作关系,成功实现了“签约50%、回收30%”的市场战略,打造“废旧电池报废回收—原料再制造—材料再制造—电池组再制造—再使用—梯级利用”全生命周期循环价值链。
上下游联手“掘金”
面对动力电池回收的千亿市场,不仅汽车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纷纷布局,近期还出现了产业链上下游联手“掘金”的局面。
今年8月,格林美先后与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300014.SZ,以下简称“亿纬锂能”)、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688567.SH,以下简称“孚能科技”)建立合作。
根据公告内容,亿纬锂能将报废的含镍动力电池以及电池废料供应给格林美,格林美将回收镍产品供应亿纬锂能。格林美承诺自2024年起十年内向亿纬锂能供应每年1万吨以上的回收产出镍产品(包括硫酸镍、三元前驱体与三元材料等镍产品),构建“动力电池回收—电池原料再造—电池材料再造—动力电池再造”的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链与镍产品全球绿色供应链。
在格林美与孚能科技的战略合作内容中,记者注意到双方探讨“废料换原料”的合作模式,即孚能科技将废电池及电池废料交付格林美,格林美通过对孚能科技交付的废电池及废料绿色处理,将镍、钴、锰等金属进行绿色提取,并生产出电池级镍、钴、锰硫酸盐、三元前驱体或正极材料,作为电池生产的原料交给孚能科技。
除此之外,“白名单”企业——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741.SZ,以下简称“光华科技”)也于8月12日与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神电池”)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废料和废品电池的再生利用、B品电池和梯次电池的梯级利用、后装电池性能提升服务、共同研发新型电池系统等。
从上述几家企业近期的合作来看,符合行业规范的“白名单”企业通过与电池生产企业合作来获得更多退役动力电池,而“白名单”企业构建动力电池回收全产业链闭环也为双方带来“废料换原料”的合作方式。
高先生告诉记者,目前从城市矿山中提取镍、钴、锂等资源的交易价格还遵循大商品交易的价格。未来动力电池的退役量足够大,形成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全产业链闭环的企业将坐拥城市矿山,也将获得为镍、钴、锂等资源定价的话语权。
关于赣州豪鹏的终端布局、如何管理梯次利用产品等问题,记者分别致电厦门钨业和光华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因近期发布半年度报告,不便接受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