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部正组织相关单位,研究推进eSIM技术在平板电脑、便携式计算机及智能手机设备上的应用,待条件成熟后扩大eSIM技术应用范围。”9月15日,在网友询问我国是否有eSIM手机卡推广计划的问题时,工信部在官网作出如上答复。工信部方面表示,高度重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坚持在确保用户合法权益和信息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和推广。
这番回复也再度推高了舆论对于国内eSIM卡产业发展的聚焦热度。此前9月8日,智能手机巨头苹果发布了iPhone 14系列新品,其中美国版本将用eSIM代替SIM卡槽,成为苹果首次发布仅支持eSIM的iPhone,这一调整,也令一向视苹果为技术趋势风向标的国内消费电子产业链的高度关注。
公开信息显示,eSIM 全称嵌入式SIM(Embedded-SIM),与传统SIM卡需要插拔不同,eSIM 直接嵌入在终端中,大大减少了设备上的卡片占用空间,且可以通过无线远程下载方式 (OTA)进行更新,因此从诞生之初起,eSIM卡就被视为多终端连接和物联网领域理想的身份识别硬件。
“目前eSIM卡主要还是用在物联网终端上,但随着苹果发力,手机公司应该会加快跟进节奏,尤其是国内厂商。”Strategy Analytics无线运营商战略高级分析师杨光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此前三大运营商都已开始投资部署 eSIM 相关业务,在工信部此次明确牵头下,国内eSIM卡的普及有望得到快速推进。
运营商领衔发力
虽尚未在手机领域大规模应用,但eSIM其实在国内部署的时间由来已久。早在2017年,中国联通便首次开始试点eSIM独立号码业务,次年2月,在独家获得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试点批复后,中国联通同年3月开始正式了此项业务的尝试。
在回忆为何由中国联通来承担国内eSIM卡初期落地的试点时,有运营商人士向记者透露,因为中国联通终端渠道业务在当年推广得最好,由其来拓展市场符合商业规律,从结果看,eSIM其后也收到了不错的反馈效果,为随后运营商大举进军eSIM市场铺好了路石。
2018年12月,中国电信也正式入局,并在上海、广州、深圳等七地开启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2019年3月,中国联通将eSIM可穿戴设备独立号码业务从试点拓展至全国。
“与现在一样,eSIM在国内推广初期基本上是围绕可穿戴设备为主,尤其是智能手表。”C114通信网主编周桂军向记者表示,早期运营商在引入eSIM卡时,意图打开智能终端市场本身就是一大动力,而这一驱动因素,如今仍未过时。
周桂军认为,从应用布局的方向来看,运营商的策略非常明晰,推广eSIM的主要目的便是瞄准物联网市场,以此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而这点从运营商随后申请拓展物联网eSIM应用的官方政策中能够看出。
在2020年初发布关于中国联通开展物联网等领域 eSIM 技术应用服务的批复后,同年10月,工信部发布批文,同意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开展物联网等领域 eSIM 技术应用服务。工信部指出,为适应互联网行业应用加快从消费型向生产型转变的需要,原则上同意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
杨光认为,自此三大运营商正式确定了eSIM在国内的发展方向,也打开了eSIM的市场。而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物联网涵盖的范围从广义上包括手机和车联网,而后二者正是目前eSIM最具潜力开拓的两大市场。
记者注意到,在2021 年年底发布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中,工信部也已明确提到,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边缘计算、嵌入式 SIM 卡(eSIM)、先进计算和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应用,深化新技术新业务在垂直行业和领域的拓展。业内认为,这将进一步加速eSIM卡在国内市场的普及。
手机端普及尚存多重挑战
工信部方面的表态,给予eSIM卡进入智能手机释放了更多积极的信号。但在业内看来,eSIM卡要进入手机,至少还存在多重挑战。
记者从运营商处了解到,符合安全监管层面的要求是eSIM卡目前成为手机标配的一大阻碍之一。“根据工信部的要求,目前手机个人开户要求身份实名制,SIM卡在这一方面的技术非常成熟,突然换成eSIM卡,则会面临一定的安全风险。”一位运营商人士向记者表示。
周桂军表示,这也是长久以来运营商终端部门对于在手机侧推行eSIM卡非常谨慎的原因。“像智能手表、共享单车这类目前普遍使用eSIM卡的物联网设备,入网标准还无法与普通SIM卡相比,因此如果手机厂商想要搭载eSIM卡,肯定还需要经受更多技术检验,以及监管部门的认可。”
华西证券分析师宋辉则在研报中指出,eSIM 手机端的核心挑战是运营商互联互通。对运营商而言,通过SIM卡实现了对用户精确、牢固的管理,而eSIM可通过“空中写卡”实现远程配置,更可以批量开通、灵活变更签约和变更运营商。用户转网门槛降低,运营商对于用户控制力降低。 尤其目前作为偏存量消费级市场,手机侧的eSIM政策推进相较于物联网应用,仍需产业链各方协同合作推进。
同时,研报指出,手机终端相对于物联网连接设备,有着更高的安全性要求。涉及到证书统一、号码及运营商对接、以及采用远程下载空中传输时可能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仍需要运营商、终端厂商、APP 厂商、卡商、芯片商多方进一步开放合作,协同研究推进。
此外,据记者了解,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下属的电信终端产业协会也正在制定相关的手机搭载eSIM的国内规范标准,而只有在其正式发布后,手机eSIM卡才有可能向商用更进一步。
杨光表示,在符合监管要求并通过审批前,手机eSIM卡无法得到太多市场的检验与反馈,因此产业上下游的推进速度也会相对缓慢,因此消费者要用上尚需等待一段时间。不过随着巨头们的入局,预计产业生态链的形成速度会加快。
世界移动通信协会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有 20%~35%的智能手机通过eSIM连接。2025年,中国也将成为全球最大的eSIM智能手机市场,约占全球eSIM智能手机连接数量的五分之一。
芯片产业链最先受益
手机eSIM卡市场的繁荣或许尚需时日,但eSIM的增长却是稳定且可预期的。Counterpoint最新市场研报指出,得益于嵌入式技术提供的灵活性、成本效率、 安全性和其他众多优势,预计2021 年至 2030 年间将有超过 140 亿台 eSIM设备出货,到 2030 年,eSIM将成为所有蜂窝连接设备类别首选。
而市场拆解信息显示,eSIM产业链上游主要为CA认证机构、eSIM芯片厂商和终端芯片厂商,中游则包括eSIM平台供应商、电信运营商、eSIM终端和模组厂商,而下游则是企业用户和消费者。这也意味着,除运营商外,包含产业上游的芯片厂商与位居中游的芯片模组厂商成为产业拉动效应的首要受益方。
记者从运营商终端方面的人士了解到,由于目前在物联网设备与产品方案上进行单独升级搭载eSIM的成本较高,在芯片模组上集成eSIM功能成为市场主流选择。包含移远、SIMCOM、美格、广和通在内的国内头部蜂窝模组厂商都已推出eSIM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对此,华西证券研报指出,与传统SIM卡相比,eSIM的核心是引入远程SIM 配置(RSP)平台。同时,过去运营商掌控着SIM 卡的定制和发行,而现在一些终端客户可以简化与运营商对接的流程,甚至直接找到芯片厂商。
以国内eSIM芯片领头厂商紫光国微为例,基于占有国内SIM市场近60%份额的优势,其在eSIM业务近年来增势明显,旗下自主研发的超级eSIM芯成为代表性的国产eSIM芯,并在2021年中标了中移物联网7000万颗eSIM晶圆采购大单。
“从功能和尺寸来看,eSIM本身便可视作一块内嵌在终端设备里的小型芯片。”杨光表示,这也决定eSIM的出货将直接带动其芯片制造厂商的规模。从这一角度观察,eSIM芯片产业的势头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