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何星辉 赵汉斌
虽然已经深冬,在长江上游最大的江心岛——重庆市南岸区的广阳岛上,岛上花草繁密,树木茂盛,赤嘴鸥振翅于江面之上,形成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生态画卷。广阳岛的生态修复,是长江沿岸共抓长江大保护一个缩影。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近年来,长江上游各省市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掐断污染源头 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在万里长江“第一城”四川省宜宾市,长江以北5公里处,曾是宜宾沿江工业区,随着宜宾电厂、宜宾纸厂等工业企业关停并转、退城入园后,取而代之的是生态亲水步道。
在四川,受污染的水系主要集中在岷江、沱江的干流及支流。为了让长江“毛细血管”变得更干净、更畅通,近年来,成都、眉山、宜宾等地都启动了水污染综合整治,同时,四川重点围绕流域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处置等五个方面推动生态环境改善。截至2020年10月份,四川省新建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类项目693个,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153座,新增沱江流域污水处理规模40.4万吨/日,完成131家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
现在,岷江、沱江干流水质逐渐好转,生态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正华村居民王志艳感叹:“池塘的黑水又变成清水了,我们再也不用为水质担心。”
在赤水河源头的云南省昭通市,通过“水陆空”并进摸清入河排污数,积极打击非法排污行为,已拆除整治17座小水电站,开展硫黄矿渣整治工作……确保“一江清水出昭通”。
在位于马场坪的贵州磷化集团黔南基地的堆场,成千上万吨的白色磷石膏堆出一座座大“山”,像这样露天存放的磷石膏,在贵州省内已经达到了1亿多吨。按照国际惯例,对磷石膏主要进行堆存处理,但这样既占用大量土地,又容易对土壤和地表水造成严重污染。长江经济带涉磷企业高度集聚,如何让磷石膏不再成为威胁长江流域生态的“定时炸弹”。
2018年,贵州省率先在全国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倒逼企业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现在贵州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已覆盖建材、化工、井下填充及农业等领域。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贵州全省累计完成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投资约8亿元。2020年,贵州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96.4%,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
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截至2020年10月31日,云南省实现40个长江经济带水质自动监测站有效联网率100%,成为全国最先完成长江经济带水质自动站建设的省份之一。
加强生态修复 长江两岸山水林田美
在重庆市渝北区铜锣山矿山地质公园,大小矿坑几十余口,延铜锣山脉排列,坑底水面在天空的映衬下湛蓝透亮,煞是好看,被人称为重庆的“黄石公园”,很难想象这是采石留下的废弃矿坑。
渝北铜锣山属重庆主城“四山”(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之一。2010年,当地政府对区域内采石场实施政策性关闭,留下了大大小小41个废弃矿坑,安全隐患突出、生态退化严重。2018年10月,重庆试点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全市试点两江沿线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国土绿化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7大类58项工程。铜锣山也通过因地制宜的修复被打造为国家矿山地质公园,走一条生态旅游之路。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韩列松介绍,目前,重庆已完成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恢复治理909公顷,开展国土整治面积5159公顷,建设改造雨污管网334公里,完成污染土壤修复面积468亩,建成生态护岸72公里,完成巴南区、沙坪坝区、江北区、北碚区等4个地灾防治任务,初步实现了“山清、水秀、林美、田良、湖净、草绿”的治理目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云南,地处金沙江畔的华坪县曾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一煤独大”的“黑色经济”衍生出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绿色发展的引领下,转型为绿色生态产业县,形成了“山尖两棵树、半山一根烟、山脚一亩芒”的生态产业布局,实现了生态环境修复、环境质量提升、群众增收致富的良性循环。
作为“一城多园”西部科学城的重要园区,在重庆两江新区的两江协同创新区,正围绕“山水林田湖草”自然本底打造一个集科研、产业、孵化为一体的创新矩阵空间。
持续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发展,不仅筑牢了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