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组化石是在距今约70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成年个体窃蛋龙长约2米,前肢向后下张开、覆盖在蛋巢之上,后肢折叠在身体下方,整个身体位于蛋巢中心,与现代鸟类的孵蛋姿态一致。巢内有24个蛋,呈上下三环排列。
论文第一作者、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教授毕顺东说:“该化石除呈现了窃蛋龙伏在蛋巢上的孵卵姿势外,更难得的是,蛋巢内还保存了正在孵化中的胚胎,这为认识窃蛋龙孵卵行为和孵化方式提供了最新证据。”
窃蛋龙类属兽脚类恐龙,生活在距今1.25亿年至6600万年间。过去研究者曾在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戈壁地区发现过伏在蛋巢上的窃蛋龙个体,但由于巢内缺乏胚胎化石,使得窃蛋龙孵卵行为的假说长期以来存在争议。
“窃蛋龙已具备了‘异步孵化’这种现生鸟类里较为进步的孵化方式。可以说,恐龙的生殖方式远比之前认知的更复杂。”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说。
该成果已于近日在线发表在了国际期刊《科学通报》上,由云南大学、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