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陕北的气温下降得很快,深夜的温度接近零度。为节约买煤的费用,延安市甘泉县南沟门村的农户,多数还没有开始取暖。64岁的郝大爷曾经也是如此,就凭着炕头锅灶每天做两顿饭的热乎劲儿凑合。
郝大爷的老伴白大妈说,即使烧得不太热,每年烧3个月的煤,要花600多元钱。为了让群众温暖过冬、清洁过冬、安全过冬,在“陕北农村清洁能源示范及社区发展项目”支持下,2019年,郝大爷等部分村民家里装上了生物质炉灶,生物质燃料是利用当地的秸秆、树枝等农林废弃物制成。这样一来,不但实现清洁取暖,也解决了当地秸秆处理的难题。
郝大爷家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仪显示,正常使用生物质炉具时空气质量可达到优秀级别。郝大爷说,使用生物质炉灶,最初是为了省煤钱,用上后才发现家里干净多了,也没有原来呛人的燃煤味儿。
清洁取暖是蓝天保卫战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说,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范围进一步扩大,实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全覆盖,2019年完成散煤治理700多万户。
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020年采暖季前,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前提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基本完成平原地区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基本建成无散煤区。为确保群众温暖过冬,《方案》还强调,2020年新改造尚未得到一个采暖季运行检验的,不得拆除原有的燃煤取暖设施。
近年来,大气臭氧浓度逐渐上升,成为仅次于PM2.5的影响优良天数的重要因素。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臭氧浓度同比上升6.5%,导致全国优良天数比率同比损失2.3个百分点。
为切实解决臭氧问题,今年5月下旬,生态环境部派出10个调研帮扶组,分赴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5省20个城市,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调研帮扶工作。生态环境部执法局督察专员李天威说,臭氧污染防治是监督、帮扶“两手抓”。监督组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比如利用空中遥感,精准找到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高值区,在地面,利用走航车排查问题到底是在哪个工厂、哪个车间;在现场,便携式监测仪器、红外设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帮扶组采取实时在线技术指导的方式,专家指导团24小时在线答疑,只要现场提出问题,一般不超过3分钟,答案就出现在微信群里。
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攻坚行动成效显著。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监督帮扶期间,全国337个城市平均每个城市增加3.2天优良天。监督帮扶涉及的82个城市优良天同比共增加567天,平均每个城市增加6.9天。
然而,打赢蓝天保卫战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今年进入秋冬季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经历了数次空气污染过程。生态环境部表示,今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方案》也专门给地方提了醒,要求各地做到“三个避免”,避免因目标任务进展超出预期而松懈倦怠,对企业放松监管、降低要求;避免因完成目标任务难度大而畏难退缩,不担当作为、放任自流;更要避免为完成目标任务而采取“一律关停”“先停再说”以及不顾实际情况长时间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等简单粗暴措施,敷衍应对,临时性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