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月新增信贷3.98万亿元,同比多增3944亿元,1月份社融增量为6.17万亿元,双双创造了历史最高值。社融同比增速录得10.5%,已连续5个月实现10%以上增长。货币供给方面,M2同比增长9.8%,同样超过市场预期。
1月短贷为何大幅多增
对于1月新增信贷为何创下单月高点,兴业研究指出,第一,在稳增长诉求下,基建融资需求显著增长;第二,降息预期使融资需求在1月下旬集中爆发,即2021年12月到2022年1月中降息预期持续升温,企业可能选择等待降息的机会,再进行融资;第三,清理拖欠应收账款或使企业短期融资需求显著上升。
在结构方面,以企业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为代表的短期融资,是1月金融数据的最大支撑。
对于短期贷款的多增,中信建投指出,这是货币政策工具变化特别是结构性工具发力的原因。疫情后,我国央行大幅加强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这些结构性工具更多属于中短期贷款。因此,在央行主导宽信用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或更多通过借助结构性工具发放贷款,从而带动中短期贷款大幅超预期。
尽管信贷和社融的总量喜提“开门红”,但也有机构表达了担忧。
海通证券指出,从结构上来说,实体内生的融资需求确实比较弱,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居民融资同比的大幅负增,反映了房地产市场在上半年可能都将维持疲软,包括销售、投资等的表现。企业融资中,尽管压缩了票据融资,但票据、短贷依然增加较多,也反映了内生融资需求不足。
2月LPR会继续下行吗?
在货币宽松带动信贷和社融取得“开门红”后,市场对持续性的讨论也升温。
中金公司认为,向前看,社融数据恢复的速度仍需观察,但政策发力的效果已经逐步显现、经济数据大概率将逐步回升。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来,稳增长的决心已经非常清晰:目前已经有30个省召开两会披露了2022年的GDP增长目标,按照各省GDP加权平均后的增速为6.1%左右。货币政策方面,自去年12月以来,央行已经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调降公开市场操作利率10个基点,下调1年期LPR15个基点,也下调5年期LPR5个基点;财政政策方面,专项债提前下发,后续可能进一步出台“组合式减税降费”。从1月的货币金融数据来看,稳增长政策的执行效果也逐步显现。接下来可能需要进一步观察社融数据改善的速度,以及货币信贷数据向经济活动的传导,基建投资的增长可能将领先总体经济景气,率先复苏。
华泰证券同样认为,持续性有待验证。该机构同时指出,由于实体经济需求仍偏弱,2月LPR可能再度下调的判断。
“1月信贷社融大幅超预期,可能主要得益于政策性银行加大投放(尤其是下半个月)、以及货币宽松下短期融资规模上升。然而,企业中长期贷款大体持平、居民贷款同比少增、以及M1同比增速放缓,显示实体经济自身融资需求仍偏弱、企业现金流状况未见改善。未来信贷社融增长的持续性仍有待需求侧政策、财政政策、项目储备以及地产宽松政策的配合。如果未来几个月信贷社融能保持较快增长,实体经济融资结构有望改善,整体预期也可能有所企稳。考虑到目前地产周期动能较弱、且1季度地产对经济增长的拖累较大,我们维持2月LPR会再下调的判断不变。”华泰证券指出。
招商证券也认为,1月,央行运用货币政策(降息)、信贷政策,以及预期引导等方式,稳住了“信贷塌方”的趋势,多项数据录得明显改善。在此情形下,央行政策压力得以缓解,连续调降MLF的必要性有所降低,但考虑到信贷回暖与房地产预期偏弱仍然存在,央行或许还有继续引导LPR下行的政策意愿。
中信建投指出,政策将继续加码。
“本轮货币宽松仅能够支撑稳信用,信贷的增长更多依靠‘窗口指导’,若内生宽信用还需要继续降准、降息。需要注意在结构性金融工具主导的情形下,融资主体和金融工具方面,宽信用的五只箭分别射向新老基建、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碳减排和优质房地产公司。其中新老基建是主要发力点,房地产维稳为主,碳减排是可能亮点。”该机构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