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2021年以来,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以我为主、稳字当头,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进一步提升。针对形势变化,人民银行加强预调微调,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稳固。
2021年前11个月新增贷款18.8万亿元,同比多增4382亿元;1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8.5%,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1%,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精准滴灌中小微企业
2021年年初,人民银行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加2000亿元再贷款支持信贷增长缓慢地区。2021年7月份,人民银行实施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提早为下半年和2022年一季度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做好铺垫。2021年12月份,人民银行再度实施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次降准各0.5个百分点,共释放资金约2.2万亿元。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降至8.4%,较2018年初降低了6.5个百分点。
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小微市场主体量多面广,是经济活力的体现,也是带动就业的主力军。考虑到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和小微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继续加大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力度,有利于稳企业保就业,有利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除总量政策外,人民银行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上也频频出招,精准支持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微企业,包括2021年3月份宣布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延期至年底、2021年9月份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2021年末将两项直达工具转换为支持小微企业的常态化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这些措施既是结构性工具,也对稳住货币信贷总量作出贡献。2021年11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8.9万亿元,同比增长26.4%;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8%,较2020年12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11月末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约4300万户,同比增长35%,普惠小微贷款实现了量增、面扩、价降。
绿色金融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当前,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金融支持,基于此,2021年,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持续较快增长。截至2021年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14.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截至2021年11月末,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超过1.6万亿元。
2021年,人民银行创设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并出台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这两个工具既有侧重点,也有共同点,即碳减排支持工具重点支持清洁能源;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重点支持作为传统能源的煤炭煤电的清洁高效利用。这是考虑到我国具有“富煤”的资源禀赋,要“先立后破”“两条腿走路”,在支持清洁能源发展的同时继续支持煤炭煤电的清洁高效利用,既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也有助于科学有序减碳。上述两个工具共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据悉,目前,上述两个工具已经顺利落地。人民银行向有关金融机构发放第一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855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已发放符合要求的碳减排贷款1425亿元,共涉及2817家企业,带动减少排碳约2876万吨。
除此之外,2021年,绿色金融还在标准制定、环境信息披露、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下一步,将更加积极主动作为,健全顶层设计,引导和撬动更多资金进入碳减排领域,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全方位绿色低碳转型。
LPR改革促进实际贷款利率下降
2021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推动实际贷款利率在2020年大幅降低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2021年前11个月,整体贷款利率为5.07%,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贷款利率为4.61%,同比下降0.11个百分点。
2021年12月20日公布的最新LPR显示,1年期LPR为3.8%。这是LPR时隔20个月后首次出现下降,此前1年期LPR已连续19个月维持在3.85%。
1年期LPR下降背后,是2021年以来人民银行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有效降低了银行资金成本。2021年,人民银行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共1个百分点,释放2.2万亿元长期资金,每年节约银行资金成本280亿元;2021年6月份,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优化存款利率自律管理,降低了中长期限定期存款利率,促进银行负债成本稳中有降;2021年12月份,降低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
“在上述政策综合作用下,银行资金成本已累积一定的下降幅度,最终带动了此次1年期LPR下调。”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考虑到我国融资方式以银行贷款为主,且LPR已经成为银行贷款定价的参考基准,此次LPR降低可直接带动新发生贷款利率降低,2022年需重定价的存量贷款利率也将同步下行,可为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提供有利环境,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民币汇率:合理均衡是目标
202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涨有跌,整体稳中趋升。2021年上半年,美元指数由强转弱,人民币汇率随之升值;2021年6月以来,美联储不断向市场释放缩减资产购买计划(Taper)的信号,导致美元指数持续走强,人民币汇率也出现贬值;2021年9月以来,人民币不惧美元强势,走出先贬后升的波动行情。
对于全年人民币汇率整体稳中有升的原因,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马特·威勒(Matt Weller)表示,中国出口保持高增速和大量流入中国股债市场的国际资金,是今年人民币强势的主要原因。
面对外汇市场方面一度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人民银行于2021年5月31日和12月9日两次宣布上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即由5%提高到9%,回收外汇流动性超过400亿美元。此举意在通过收紧外汇市场美元流动性,缓解人民币短期过度升值的压力,同时提醒投资者避免非理性看涨人民币单边升值。此外,外汇市场自律机制还于2021年2月份、5月份、11月份三次召开会议,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着力提升对中小微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服务。
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指出,人民币汇率在复杂环境下保持了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会议表示,下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未来,人民币汇率既可能升值,也可能贬值,双向波动是常态,合理均衡是目标,偏离程度与纠偏力量成正比。”外汇市场自律机制2021年11月份召开的会议强调,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只有坚持风险中性理念,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