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8月26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的意见》,旨在推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网格化、规范化、精准化,夯实监管“最后一公里”,确保乡镇及村(社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效运转,提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助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显而易见,相关主管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高度重视,无论从立法方面,还是从夯实监管“最后一公里”方面,都制定了明确而有效的政策及措施。例如,在鼓励发展优质农产品方面,修订草案新增了相应条款,规定国家鼓励行业协会、企业等主体及地方农业农村等部门制定农产品品质标准,推行农产品分等分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农村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广大人民群众对安全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此,修订草案明确提出加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等的建设,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高质量发展,金融服务既可起到助力推动作用,也可以发挥一定的资金引导作用。
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的内容和环节繁多而复杂,尤其是在质量安全标准的判定和监管方面难度较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农业保险保障的角度,锦泰保险公司成都分公司推出了农产品品质保险产品,为农产品绿色、有机、无公害提供保险保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类产品创新的切入点是从流通环节反作用于生产经营环节,这类保险产品开发周期长、成本较高,所选农产品必须是消费者敏感度较高的,而且是高频消费类农产品,因此,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样的创新是值得肯定的。
银行机构助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为之处在于,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组织协同起来,针对生产、加工、销售优质农产品的主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信贷支持,可建立优质农产品经营主体“白名单”,根据相关部门的标准认证,给予一定的信贷政策倾斜。
金融服务的关键点在于收益与风险的平衡,而风险控制则有赖于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就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监控农业风险,监测农作物长势、预测产量、预警家禽家畜大规模疫病流行、控制质量标准、稳定市场价格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这些基础数据,在发生风险的早期给予预警,提示相关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即可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由此,农业生产经营需要借助金融的支持步入快车道,金融也需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保驾护航,三者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互相依赖,协同发展。
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推进,信贷与保险还可协同创新。针对已经投保农产品品质保险的经营主体,银行机构可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鼓励其做大做强,同时,在信贷资金的引导作用下,会有更多的经营主体注重自身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这将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更广泛的重视,从而更加有效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