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如何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成为保险业的要务之一,“绿色保险”越来越多地走进公众视野。
产品创新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当前,绿色保险的功能不断提升。专家表示,保险业应聚焦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聚焦制造、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降碳行动,创新发展差异化保险产品和服务。
目前来看,保险业的风险保障功能仍是其支持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环境责任保险是保险业服务绿色发展的重要产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保险业通过环境责任保险已为数万家企业提供数百亿元风险保障,保障规模逐年递增。
分机构看,2020年,中国人寿通过环境污染责任险为1830家企业提供风险保障超30亿元,为1.3万家绿色产业企业提供财产风险保障近万亿元。太平财险围绕双碳目标,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服务,去年以来,已累计为广东、山西、福建、河北等地能源类企业提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风险保障8.25亿元。截至6月末,中国太保产险为全国3000多家企业提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风险保障,总保额超过30亿元。
除了大力发展环境责任保险,不少保险公司还推陈出新,不断升级服务保障水平。例如,中国太保产险通过推行安全责任保险模式,将传统保险转换成“安责+环责”保障,助力企业实现绿色环保、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另外,中国太保产险还加大在新能源、环保过滤、地下工程基建、医疗器械等低碳环保、绿色节能等领域以及关键核心部件和小型装备领域的保障力度,助力相关企业实现成果转化。在核电领域,中国太保产险今年首席承保田湾核电7-8号机组主体工程项目,参与承保其他3个新开工建设的核电站5台机组主体工程建设。在巨灾领域,推出聚焦支持基层县域行政单元更好适应气候变化风险的“安惠保”。此外,今年上半年,中国太保产险联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创新研发的林木碳汇保险首单在海南落地。该产品聚焦林木的碳汇功能提供保障,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促进双碳目标实现。
长期稳定资金助推绿色发展
发挥保险保障功能,是保险业回归“保险姓保”的重要举措。为支持绿色发展,保险业还通过资管行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今年6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就《中国保险业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倡议书》向业内征求意见。倡议书提出,保险业发挥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较长等优势,通过债权计划、股权计划、保险私募基金等方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节能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等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目前保险业已积极展开行动助推绿色发展。今年以来,太平财险积极支持风电和太阳能项目,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在投资板块,中国人寿将气候变化与环境表现作为投资决策的核心考量因素之一,积极投资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清洁生产相关领域,通过资金流向引导生产要素向绿色低碳产业集中。据统计,2020年,中国人寿新增绿色投资金额达306亿元。据介绍,中国人寿与华能集团、国家电投等机构共同出资设立的两只清洁能源基金规模已经超过120亿元,特别是与国家电投联合推进的国家级清洁能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向京津冀地区输送绿色电力,保障2022年北京冬奥会绿色用电需求。
近期,瑞士再保险宣布将包括绿色、社会及可持续债券敞口扩大至40亿美元的减碳目标,同时增加社会及可再生基础设施投资至7.5亿美元。
保险业需要持续发力
今年以来,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风险事件频频发生,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所增加。瑞士再保险集团首席执行官缪汶乐认为,气候变化仍是当今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需要高度关注。
事实上,近年来,绿色保险的功能不断提升,保险机构在实践中不断发挥保险资金投资优势,推动绿色项目调结构、转方式、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例如,环境责任保险已覆盖重金属、石化、医药废弃物等20余个高环境风险行业。此外,保险行业还大力发展森林草原保险,2020年提供相关风险保障累计达1.65万亿元。
在业内专家看来,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我国保险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目前,无论从公司战略规划还是产品创新和资金运用角度看,绿色保险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就下一步如何提升保险业服务绿色发展的能力,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此前提出,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丰富绿色保险产品,探索差别化的保险费率机制,提升对绿色经济活动的风险保障能力。
业内专家表示,从保险业内看,未来,保险机构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的功能,从多个方面创新研发各类绿色产品和服务,包括应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产品和服务,在完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助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的绿色经济发展也将驶入快车道。业内人士预计,未来保险业将在支持改善环境质量上持续发力,助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主动防范气候变化相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