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为应对疫情冲击、纾困外贸企业,包括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在内的监管部门出台多项助企措施,积极畅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创新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外商投资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实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发布、自贸区不断扩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在一系列政策扶持下,外贸企业生机盎然,出口数据不断创新高,中国市场持续释放对于外企和外资的强大吸引力。
多项政策保驾护航
2020年前两个月,我国货物贸易出口下降15.9%。但经历短暂下滑后,4月我国出口增速即实现年内首次转正,此后持续保持强势增长;7月出口增速突破两位数;11月增速达14.9%。出口快速转正并持续高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一系列稳外贸政策。
2020年,疫情发生后,外贸企业遭遇了订单被取消、资金短缺等困境。为应对疫情影响,除了延期还本付息、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支持信用贷款发放等普适性政策外,中央还在保市场份额、保订单、保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对症下药”。一揽子政策组合形成了抗风险、稳增长的强大合力,在稳住中国外贸“基本盘”的同时,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乃至世界经贸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我国外贸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外资也加快“走进来”。2020年1至11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899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外资这份热情反映出中国近年来更广阔的投资空间、更优化的营商环境。制度型开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鲜明特点。2017年至2020年,中国连续四年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国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版负面清单限制措施分别缩减至33条和30条。去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签署,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12月30日,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成功,我国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随着对外开放举措逐步落地,我国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将显著提升,有力支撑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出口具备增长潜力
2020年,我国外贸出口走出了漂亮的增长线,得益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战略性成果,为外贸增长赢得先机。彼时,海外产能受到疫情冲击并未恢复,许多境外订单因此转向中国,其中防疫物资出口表现强势。据世贸组织测算,2020年我国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进一步提升,将超过2015年13.8%的历史最高水平。
事实上,中国自身“硬实力”是能够顺利承接海外产能、持续吸引外资扩大在中国投资的关键因素。中国是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无论是抗击疫情还是经济恢复,中国都展现出了惊人的组织力、生产能力和效率,完备的产业链、工业链经受住了考验。另外,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成为连接海外市场、外贸企业和消费者的重要平台以及外资扩大在中国投资的重要渠道。
对于出口高增态势能否在2021年延续,专家都给出了较为一致的判断,即短期看将维持高增长趋势,长期看将回归平稳。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静文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1年中国作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上核心国家的角色将进一步凸显。在其他国家产能尚未完全正常化以及基数因素的作用下,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下半年随着疫情因素逐渐消退,其他国家生产能力恢复之后,中国出口增速会逐渐回落。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今年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重点可能从医疗用品转向传统商品,特别是家具、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出口增速将获得较快提升。进口增速预计将随着国内经济复苏呈现稳健增长。
提升外贸竞争力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起航之年,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味着内需要发挥更大作用,激发国内市场潜力更为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抛弃外贸市场,相反,提升外贸国际竞争力,有序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仍将是今年的重要目标。
“我国仍将致力于保持全球贸易大国地位。未来,降低宏观经济对外贸的依赖度,要靠壮大国内经济规模来实现,而非主动限制对外贸易发展。为此,以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为标志,‘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确实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据统计,2019年,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在货物出口中的占比接近三成,服务贸易出口仅为货物出口额的11.4%。也正是看到了不足,中国在服务贸易、高端制造业方面奋起直追。2020年1至11月,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规模中占比提高9.9个百分点,达44.2%。王青表示,增加服务贸易出口将主要依靠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来推动。历史证明,开放竞争是“中国制造”崛起的制度基础,未来打造“中国服务”,开放竞争仍是必由之路。
王静文表示,提升我国外贸竞争力,应致力于降低制造企业成本,引导企业加强创新,向产业链供应链上游攀升。提升国内市场对外资吸引力,则要继续扩大开放,减少准入限制,优化营商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