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一定影响,国务院常务会议定下金融系统全年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2020年已接近尾声,银行业应该如何继续稳扎稳打、落实让利目标,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同时,随着让利1.5万亿元目标任务即将实现,银行业又该如何做好下一步的工作?
稳步完成让利目标
“根据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数据测算,今年前10个月金融系统通过降低利率、中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工具、减少收费、支持企业进行重组和债转股等渠道,已向实体经济让利约1.25万亿元。”刘国强说。
“全年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肯定能如期实现。”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通过综合运用降准、定向降准、MLF、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和两项创新直达实体的货币政策工具,保持了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了市场整体利率稳中有降。
温彬表示,让利目标的实现,也得益于商业银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降息、减费、让利。“正是银行业的主动作为,为推动实现‘六稳’‘六保’目标任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支持经济快速恢复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温彬说。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受访时表示,银行业在做好让利工作的同时,也要对大幅让利可能引发的问题加以重视。“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在金融机构利润负增长的情况下,让利行为是否有可持续性;第二,低成本的金融资源会不会被挪用,从而流向楼市、股市。”董希淼说。
董希淼还表示,金融系统大幅度向实体经济让利,可能会对金融机构的业绩产生较大影响。应继续通过多种措施增加金融系统资金来源,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进行贴息或奖励;抓紧搭建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免费提供给各金融机构使用,破解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鼓励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中小企业融资的能力和效率。
明确短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从近期监管部门透露的信息来看,未来一段时间,银行信贷资金的投放重点仍是实体经济领域。
“资金重点投向实体经济,不仅仅是政策层面的要求,也是目前银行业自身转型的方向,即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曾刚表示,在明确这一基调后,银行业接下来的工作可以从短期和中长期两个角度来考虑。
首先,从短期看,曾刚认为,银行业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等的支持力度,确保“六稳”“六保”目标任务的落实。“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是今年短期内的工作。”曾刚说。
从中长期看, 曾刚建议,银行业需要根据“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内容,对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进行明确。“从中长期来讲,银行业要根据‘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国家关注的战略重点,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从而体现出对实体经济更好的支持。”曾刚解释说,科技创新、制造业等实体产业,乡村振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重大战略,都是银行业未来需要特别关注的。
温彬表示,银行业要继续对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持,需要进一步增加中长期贷款占比。“从政策层面来讲,支持实体经济的宏观政策也需要有针对性地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保持政策的可持续性
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即将实现,但这并不是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的终点。未来,银行业应该如何做好各项工作,保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强劲动力,防止由于现有政策到期而出现政策中断问题?
对此,多位业内专家在受访时均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对于是否会出现“政策悬崖”的问题,不需要太过担心。
温彬表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部分企业仍面临一定的流动性压力,这需要在经济金融政策方面继续给予支持。
曾刚同样认为,政策不会出现中断。“因为目前利率已经下行,实体经济的负担已经减弱,银行业需要做的就是把现有工作做实。”曾刚解释说。
因此,对于银行业来说,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降低成本的能力,进行业务模式创新,更大程度运用金融科技手段等,才是未来需要格外关注的问题。
曾刚表示,银行业通过金融科技降低成本,主要是降低风险成本。基于大数据模型,银行能够更好地对客户进行精准识别和画像,从而降低出现风险的概率。同时,金融科技手段还可以帮助银行覆盖到更多客群,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除进一步应用金融科技之外,银行业还需要从内部不断提升管理效率,开展更加精细化的经营。“从长远看,这才是银行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的最有效支撑。”曾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