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 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刘世锦提出三种“减碳”类型:一是衰退型减碳,指减少生产来减少碳排放,不可持续;二是增效型减碳,通过提高碳的生产量来实现产出,如节能减排;三是创新型减碳,通过创新形成新的工艺、技术方面等,达到相同产出情况下实现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排放。相较之下,“创新型减碳潜力大,规模效应带动成本明显降低,有较强的韧性和抗冲击性。”
“双碳”目标提出后,大批创新驱动的低碳绿色产业快速崛起。刘世锦指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设备制造、绿色投资和市场发展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2023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此外,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占全球份额都在70%以上。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出口额超过1万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对“减碳”理念的转变。“过去谈起减碳,有人会担忧会对经济增长形成拖累,把减碳与增长堪称相互掣肘甚至抵消的关系,但是现在大家看到是相互促进和共赢的关系。”刘世锦称,发生转变的关键在于“创新”,绿色创新带动大量绿色投资,成为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投资创新和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新动能之一。
谈到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新能源供给不稳定、消纳和外送受限、分布式上网难、隔墙售电难、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等。他强调,“减碳”目标需要具有确定性,动摇和后退是不行的,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要有战略定力。“数以万计的研发和产业投资,如果在目标上动摇后退甚至放弃,涉及的不仅是理念问题,更是巨大的利益问题。”
刘世锦称,政府应更好发挥作用,一是坚持“双碳”目标不动摇,稳定绿色转型和长期发展预期;二是适时推出各级政府减碳量化指标,普遍推广碳账户和碳核算,形成全面严格的减碳责任机制;三是收集并及时发布信息,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防止扭曲要素价格的“筑底”竞争。
(编辑: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