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财经股市网
70年巨变·邯郸与共和国共成长
首页 > 宏观 > 正文

人均年粮食产量超470公斤 23年后再度回应:粮食安全无忧

宏观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20-12-11 10:22
  全球经济与秩序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人口占世界的近1/5,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国际社会曾一度对中国粮食安全表示担忧或质疑。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又经历了疫情、洪灾、台风、降雪以及草地贪夜蛾等重重考验,国内也出现了粮食安全的疑虑。

  即将过去的“十三五”期间,中国在粮食生产、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即将到来的“十四五”又面临哪些挑战?

  人均粮食年产量超470公斤

  1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关于2020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 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390亿斤(66949万吨),比2019年增加113亿斤(565万吨)。

  这已经是我国粮食产量连续第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了。

  我国统计含义中的粮食产量,与人们习惯上的概念略有不同。它是指日历年度内生产的全部粮食数量,按作物品种分为谷物、薯类和豆类。其中,谷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其他谷物(如谷子、高粱、大麦、燕麦、荞麦等);豆类包括大豆、绿豆、红小豆等;薯类包括马铃薯、甘薯。

  谷物产量占粮食产量的重头。例如,2020年的13390亿斤粮食总产量中,谷物产量达到12335亿斤(61674万吨),占比约92%。

  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约束日渐凸显,我国强化政策扶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在总产量提升的同时,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也不断提高。以谷物单位面积产量为例,从2016年起,保持在6000公斤/公顷以上,到2020年达6296公斤/公顷。

  自2015年起,每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年产量)保持在470公斤以上。2020年人均粮食产量为478公斤,而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线为人均400公斤。

  科技创新已成为粮食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9.2%, 1996年为15.5%。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一军、赵霞在《构建新时期粮食安全战略政策体系》一文中称,从目前我国粮食产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实践看,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变革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降耗技术和装备技术的成果转化,提高科技采纳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

  严守耕地红线

  2020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52亿亩(116768千公顷),比2019年增加1056万亩。其中,谷物播种面积14.69亿亩(97964千公顷),比2019年增加176万亩。

  从2017年开始,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已连续三年下滑。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李锁强解读今年的粮食生产情况时表示,2020年,各地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积极落实各项补贴政策,粮食播种面积止跌回升。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与播种面积概念不完全等同,耕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也包括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

  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在我国农业结构近年来不断优化,区域布局趋于合理的同时,部分地区也出现耕地“非粮化”倾向。例如,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理解为压减粮食生产;一些经营主体违规在永久基本农田上种树挖塘;一些工商资本大规模流转耕地改种非粮作物等。

  针对此现象,今年11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进行解读时称,我国耕地总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必须集中力量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

  目前,各地已划定9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并基本完成上图入库,精准落实到地块。据测算,粮食生产功能区建成后,可以保障我国95%的口粮和90%以上的谷物需求。

  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摸清各地“非粮化”底数,每半年开展一次全国耕地种粮情况监测评价,建立有关情况通报机制。

  回应粮食安全担忧

  1996年,面对国际社会关于 “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质疑,中国政府曾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

  23年后的2019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再度发表白皮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称,中国农业生产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对外开放也进入新阶段。国内有人担心粮食安全是不是有问题,国际上也有人担心中国是不是要维持100%自给率、走封闭的老路。白皮书主动回应了一些人对中国未来粮食政策的担心。

  白皮书显示,我国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近几年,作为主要口粮的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

  目前,水稻、小麦自给率保持在100%以上,玉米自给率超过95%。

  今年8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称,到“十四五”期末我国大概会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其中谷物占到2500万吨。这一说法引发广泛关注。

  农业农村部的回应是,大家可能存在一些误读,报告中提到的粮食缺口,应该是指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产需缺口。产需和供求是两个概念。目前,稻谷、小麦这两大口粮,人均占有量超过200公斤。而目前我国人均口粮消费不到150公斤。粮食总量平衡下,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粮食品种中缺口最大的是大豆,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是能守住的。

  从中长期看,上述白皮书也同时指出,中国的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从“十三五”到“十四五”

  从“十三五”规划纲要到“十四五”规划建议,关于粮食安全,有一个不变的战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叶兴庆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表示,我国明确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从注重产量到强调产能,这是理念上的重大变化。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是广义的能力,既包括生产能力,也包括流通、物流、调控等产业链关键环节。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十四五”规划建议写入粮食安全的同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深入实施也进一步确立。

  今年11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文章称:“实体经济是基础,各种制造业不能丢,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和实体产业要以自己为主,这一条绝对不能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财经股市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QQ:2261036103,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