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是针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实施的一项专项扶贫工程,目的是通过“挪穷窝”“换穷业”,实现“拔穷根”,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的脱贫发展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司长童章舜说:“扶贫搬迁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根本性措施。新时期的易地扶贫搬迁可称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
“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约6000亿元,建成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建成安置住房266万余套,总建筑面积2.1亿平方米,户均住房面积80.6平方米;配套新建或改扩建610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1.2万多所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00余个养老服务设施、4万余个文化活动场所。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已全部乔迁新居,其中城镇安置500多万人,农村安置约460万人。
赵辰昕介绍,贫困群众易地搬迁后就业能力明显提升,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实现了至少1人就业目标,搬迁群众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据统计,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4221元提高到2019年的9313元,年均增幅30.2%。
据了解,为全面评价各地“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国家发改委于今年下半年组织开展了全面评估核查,核查组共随机入户走访搬迁群众2333户9445人。结果表明,搬迁群众住房质量安全验收率达100%,子女就学条件改善率达99%、就医条件改善率达99.87%,“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率达100%,搬迁群众满意度达100%。总的看,“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960多万易地搬迁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胜券在握。赵辰昕说:“可以说,这是继土地改革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在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发生的又一次伟大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堪称人类迁徙史和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壮举。”
赵辰昕表示,“十四五”时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将联合有关部门和地方,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结合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分区分类精准施策,聚焦“三区三州”等欠发达地区、大型安置区和少数民族搬迁群众,还有“老幼病残弱”等一些特殊群体,进一步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继续加大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帮扶力度,提升完善安置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社区管理,促进社会融入,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