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下半年的时候,随着一则对特斯拉中国生产车型国产化率的要求出炉,可以很清晰的算出来它最终能降到大概一个什么样的价位,那个数字是20万元以内,甚至于是18万元出头。
3年之后的2021年,特斯拉Model 3在继续进行价格调整,以涨为辅以降为主,目前标准续航版补贴后的售价为23.59万元,从之前的国产化率完成预估,以及接下来FSD V9.0配上之后HW3.0进一步砍掉摄像头硬件,这个价格,显然还能进一步下调。
至于调到多低,马斯克会进一步放弃多少单车利润,这一切都是未知数。当然了,随着Model 3的价格继续下调,我们将直面市场新的变化,它的降价,逼着其他车企要进行思考,选择跟或不跟。
所以,大众汽车是否扛得住?
你可能会疑惑,特斯拉Model 3的话题里,为何会出现大众汽车的名字。这,和CEO迪斯不久之前发表的言论相关,迪斯给大众2021年在中国市场立下的小愿景是,今年1年卖出10万台ID.系列新车,对,仅仅在中国市场。
距离2021年结束,还剩余5个月的时间,大众汽车目前交出的中国销量成绩单是1-6月半年的时间里,售出1.8万台。
大众的计划很大,计划背后的一系列产品落地本质上也不差,在这个大众速腾能和高一级别本田雅阁价格相仿的时代里,大众的ID.4系列入门价不到20万元,更大尺寸的ID.6系列入门价不到24万元,放在燃油车时代,这是几乎不会发生的事儿。
不过,随着Model 3把自己的后驱标准续航版拉到了23.59万元,就意味着,它要开始直接扭转对大众ID.的局面了。
23.59万元的Model 3,会分别面对大众ID.4、大众ID.6两个系列的车型对手,不用以之前燃油车的同定位(轿车对轿车,SUV对SUV)或者同结构(轿车/SUV)的标准来进行判定,如果以特斯拉和大众的品牌影响力能打平进行判定的话,局面大致是这样的:
Model 3的价格下调之后,大众ID.4 X和ID.6 X之前能打出价格差异化的优势,瞬间消失。3款车型之间的对比,特斯拉在驾驶性能方面的账面优势太大,毕竟消费者不会过多的知道磷酸铁锂电池充电不稳定/续航不稳这件事,智能化这方面也是特斯拉Model 3有优势,大众甚至于是需要选装或者没有配备。当然了,在智能驾驶这方面,大家还是更偏向于购买特斯拉而非大众。
所以,最后大众手里能打的牌就不多了,面对降价后的Model 3之后,它只能说:我的ID.4续航比它长接近100公里,我的ID.6能坐更多的人,让一家人能舒舒服服出行。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在乎这些吗?
另外,Model 3标准续航后驱升级版下调价格之后,还存在着Performance版本下调的可能性,还有Model Y价格进一步下调的可能性。结合这一系列来说,目前的大众ID.系列是扛不住的。因为,产品力层面、营销玩法层面、利润贡献主要依托于单车利润等传统模式,这些共同决定着它的发展模式。
当然,这种积淀的传统大厂自然也是有后手的,当今年大众电池日上所宣布的"标准化电芯"落地之时,大众ID.的价格进一步下降,这时候才能扳回局面,不过时间的话,按大众来说,要在2023年开始铺开。
"越骂越火"的理想汽车,是否扛得住?
用现在的理想汽车和特斯拉相比,两者之间存在的交集本质上并不多。一个是依托于1款增程式混合动力SUV斩获销量的中国新势力,另一个是依托于纯电动轿车+SUV构成的造车新势力。表面看上去,两者的用户群体似乎并不接壤,因为购车政策匹配、产品卖点等情况不同。但不得不提的一点是,理想在面对特斯拉的时候,是顶得住,并且有优势的。
原因在于目前的产品差异性大、企业运营思路以及价格端,不过在接下来理想真正推出纯电动车型时,现状可能被打破。
产品差异性大和价格端的差异,无关于刚刚降价的Model 3,而是关于理想ONE和Model Y之间,尤其是Model Y也在不久前下调了自己的入门价格门槛-下探到30万元以内。
产品端的现状是,理想ONE虽然在更多的城市与地区开始不享受限购豁免政策,但33.8万元的价格除了之前的新老款切换引发过一定争议之后,基本上是受认可的,尤其是现在的理想销售人员只要轻松说一句"价格没变,配置加了一大堆"就能比较好的成交之后,相当于价格也在进一步下探。这,一点上,很大程度上低调了增程式混动面对纯电动时的限购尴尬,也很好的找平了价格差异。
另外,产品之间,两者的定位目前没有太多交集,但接下来会,同时优势在理想ONE手里。因为,接下来的Model Y大概率会在中国投放7座版本(海外已出),但因为尺寸/空间等原因,它对上5米车长/2935mm轴距的理想ONE来说,都是不够看的。然后,两者之间的产品优势碰撞也比较明显,理想的优势在于车内智能交互,而特斯拉的优势在于辅助驾驶的胆量。
当然,最终它们还会有一个同质强点会有所碰撞,企业运营的思维。特斯拉有着今年上海车展的车顶事件以及应对价格下调之后的一系列操作,而理想给出的相应答卷,也几乎是差不多:以硬碰硬,不"屈服"。这,也会进一步让双方的车主,享受到相仿待遇,以及相应的共鸣。
小鹏和蔚来是否扛得住?机会会更大
在特斯拉的车型价格下调同时,总会强调其背后逻辑,直营。不过,直营模式确实是特斯拉率先开始推进,在北美市场/欧洲市场它有着自己的优势和份额,但在中国市场,却并不缺乏同样是直营的竞争对手,如蔚来/小鹏/理想/威马/零跑等新势力。
不过,与特斯拉的"我认为"不通过,中国造车新势力们大多还会考虑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商誉该如何打造"。所以,在路径上,有很大的不同。
不同点先是在于,并非只是降价一条路走到黑,而是会考虑已购车车主,如小鹏P7推出磷酸铁锂电池版本后,售价和此前的三元锂电池有协同性,虽然续航里程数字有一定减少,但增加了更多的配置作为补充,选择权在消费者。
另一个不同点在于,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去拓展其他市场的手段并非直接降价,而是给不同的产品解决方案。所以,眼前的例子就是,在特斯拉选择不断下调车型价格的同时,小鹏这边直接搞出来了售价更低的小鹏P5、蔚来则是被爆出准备推出另一独立品牌Gemini。
小鹏P5的价格信息已经比较透明了,16-23万元的预售价区间背后,虽然是紧凑级轿车的定位,但车身尺寸其实已经做到了4808mm车长,比定位中型车的Model 3的4696mm车长,多了114mm,轴距方面则还是Model 3占优,但至少看上去的第一感官肯定是小鹏P5更大。然后是价格和续航之间的匹配,预售16万元的版本续航460公里,比刚刚降价后Model 3的23.59万元版本,少8公里。至于智能驾驶能力,NGP在对上FSD之后,开通率和用户使用率明显高出不少,并且从技术能力角度来看,特斯拉的视觉为主对上精度地图、精度定位,没什么便宜。
再比比内饰和智能网联的话,其实应该想的话题是,Model 3怎么应对更低价的小鹏P5,比较好。
另外是信息模糊的蔚来双子星品牌Gemini,现在关于它的一系列信息捕风捉影,比如首款车型会是轿车,也可能会是ES6和ES8之间的一款SUV,最终只能等制造/覆盖件/模具等其他信息披露才能得到答案。不过,几乎可以肯定是,换电技术会有、蔚来现有的很多智能网联技术会有,还可能有NOP,价格大概率会更便宜。
于是局面就成了,本来蔚来和特斯拉的主要交集在蔚来ES6与Model Y之间,将进一步把战线拉长,Gemini可能会成为争抢Model Y的关键底牌。至于Model 3的降价,在蔚来的轿车序列还没来之前,两者基本没什么交集,毕竟目前的成交均价差距,近10万元。
写在最后:
不过,最终这场价格战大概率不会像10多年前至今,燃油车那样大打特打。既不会出现像比亚迪F3倒逼丰田花冠/大众等主动下压成本下放价格的情况,也不会出现像上一轮次日产/现代/起亚/捷豹路虎/通用汽车等,它们主要依托于价格战进行生存与打出差异化。
至于为何短期内不会有大打价格战事件,核心的原因还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今只是刚刚起步,规模较小、发展不稳定、面对压力巨大等等,更多的车企之间还是会选择理性竞争,对手更多是队友。
当然,队友与对手的关系会不断变换。回到特斯拉的降价话题里,最终答案自然是,有人顶得住,有人顶不住。